來源:新華社 ![]() 來源:8月18日《新華每日電訊》 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解國記 2023年之夏,是全球最熱之夏。華北平原出現一個高溫極值的縣——河北省平山縣,7月6日達到43.7°C。與它相鄰的靈壽縣,也超過了42°C。 到7月15日,雖非高溫極值,但仍在40°C上下。我和新華社河北分社陳忠華、閆起磊二位,冒著酷暑趕往靈壽縣,探尋青廉村王三妮老人2006年鑄造“告別田賦鼎”轟動全國,并被中國農業博物館收藏的后續故事。 ![]() 2006年12月5日,王三妮在展示自己鑄造的“告別田賦鼎”。 新華社發 靈壽縣委相關負責同志告訴我們:青廉村鑄造“告別田賦鼎”的王三妮老人,由于患阿爾茨海默癥已失去語言交流能力,F在老人的事業和手藝,由他兒子王英潔、兒媳白路燕接手,咱先到他倆所在的青銅藝術博物館去。 迎門而立的感恩鼎 青銅藝術博物館坐落在靈壽縣松滹灣文化廣場北側,初名青銅文化博物館,現又全稱“靈壽縣王三妮當代青銅藝術博物館”,是政府在這個廣場投建的文化設施之一。 王英潔白路燕夫婦等,在館前迎接我們,介紹博物館情況。 靈壽縣是戰國時期中山國的都城所在地,曾出土大量中山國青銅器。博物館內的數百件展品,有不少是英潔和父親仿照出土的中山國青銅器所鑄,古樸典雅,造型精美。 最顯著的展區是“告別田賦鼎”區。除了著名的“告別田賦鼎”和王三妮銅像,兩廂分別是“告別田賦鼎”銘文墻,“告別田賦鼎”產生背景、過程、影響的說明墻,與“告別田賦鼎”相關物品的展示柜。 ![]() 感恩鼎曾在青銅文化博物館門口放置。 迎館門而立、觀眾進館即可看到的,是一尊很大的感恩鼎。鼎用1000多千克黃銅鑄成,通高201.9厘米,寓意2019年鑄造;鼎足高70厘米,寓意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 鼎身以龍紋裝飾,正面“感恩鼎”三字,赫然在目,字字千鈞。 兩代農民的不同經歷 一脈相承的家國情懷 “我爸要鑄造‘告別田賦鼎’時,我都不知道‘田賦’是什么意思。”白路燕不好意思地說,“爸耐心地給我講了什么是田賦,為什么要做‘告別田賦鼎’。” “當時家里只有8萬元的積蓄,我們打算用它買輛汽車呢。”王英潔補充說,“那一年(指2006年)紅銅價格特別高,43元一斤;一般年份都是34元~36元一斤。買銅做鼎,那筆錢幾乎全都花掉,車沒買成。” 王英潔、白路燕這兩位自幼兒園育紅班到初中畢業都是同學的年輕一代,哪里嘗過老一代人曾經的風霜、體會得到老人的情懷? 及至鼎成,轟動全國,中國農業博物館收藏,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河北省委黨校等也都要這個“告別田賦鼎”。它竟成為中國共產黨執政以來,中國農業方面劃出一個時代的標志物時,兩位年輕人才理解了父輩的站位和境界。原本看不上老輩人這門手藝的兩個人,慢慢體悟到青銅器鑄造的厚重和蘊含,萌動繼承祖傳技藝心思。他倆聽父親講,很久很久以前,自己爺爺的爺爺就做煙袋鍋、銅勺、香爐子等小器物,走街串巷掙點手藝錢養家糊口。到父親這一代,能夠制作大型精美銅器。王英潔夫婦接手,進一步改良工藝,過去一件模子只出一件產品,現在可以出一套產品,使產量和效益大幅增加。他家的青銅制作工藝被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父子二人也分別成為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在接過王家這門祖傳手藝的同時,年輕一代也承繼下上代人的家國情懷。在父親鑄造“告別田賦鼎”13年之后,他們親眼目睹了黨和國家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農業農村農民狀況的劇變。自家所在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靈壽縣,退出了貧困縣序列;自家所在的青廉村,路面得以硬化,村容村貌煥然一新;連自己在村里辦的“中山青銅工藝廠”,也大受國家減免稅收政策之益:“我這個小廠一年要少交5萬多元的稅。這不等于我多收入了5萬多元?我打算用這個錢置辦雕刻機,增加技術含量,提高生產效率。”王英潔說,“人要念黨和國家政策的好,懂得感恩。” 農民最現實,表達情感最樸實。他們不會寫長篇大論文章,但有五代家傳銅器手藝。他們要用這手藝,代表農民鑄造一尊感恩鼎,獻給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 他們的構想讓父親很欣慰。“父親知道我們要鑄感恩鼎的事,笑了,是發自內心的笑——自己那份感恩的心,孩子們承繼下來了。”王英潔說。 于是,21世紀第一個10年出現“告別田賦鼎”之后的第二個10年里,又一尊厚含新時代民意的禮器孕育誕生。 在已出土的古青銅器中,商代后母戊鼎最為著名。它形制巨大,雄偉莊嚴,考證是商代國君為祭祀母親戊所鑄。為了寄寓對祖國母親之愛,感恩鼎就參照后母戊鼎制型,融蠟,化銅,澆鑄……趕在2019年國慶節前夕面世。 方鼎莊重肅穆,銘文情深意濃:“精準扶貧,鄉村振興……一系列惠民政策普濟天下,使我再次感受到國家對人民幸福生活的關注與關懷,對小康路上每個人的關心和掛念”,“適逢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于此祖國母親華誕,我以手藝鑄鼎銘刻,代表農民表達對黨和國家的感恩之心”。 ![]() 中國夢尊。 王三妮老人的愿望:“幸福尊” 我問起博物館門口擺放的三個高大銅尊:正中的“中國夢”尊,門左右兩側的“中華尊”“文明尊”。 ![]() 中華尊。 白路燕介紹,這是父親患上阿爾茨海默癥前鑄造的。老人家盼望的就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個中國夢,盼望祖國文明、幸!,F在,“中華尊”“文明尊”都有了,還有待鑄造一個“幸福尊”。 ![]() 文明尊。 “王部長,我也有一個盼望。”說到這個話題時,白路燕轉向縣委組織部長王曉娟同志,“我要入黨!”王部長問她入黨原因,她說,他(指他丈夫)都入黨了,我不能落后;我入黨了,我們這個博物館就有三個黨員了,可以組建支部,方便黨建工作。 白路燕的話,讓我由衷地敬佩這個農村家庭,更是打心眼里敬佩王三妮老人、老人對孩子的教養和影響。 “我想去青廉村看看王三妮老人——即使他不能交流了,我也要看望看望他老人家。” 于是,我們離開博物館,驅車來到縣城北部的青廉村。 青廉村干凈整潔。王三妮家坐北朝南,庭院中部淡彩磚鋪地,周邊豆角絲瓜南瓜青藤爬滿,瓜花菜花月季花生機一片。一溜堂屋,房檐往前伸出了避雨廈檐;東西兩側廂房白瓷片貼墻。 王三妮老伴武振鳳,走出來把我們往里迎。 王三妮老人住在堂屋最東邊一間,屋里屋外和床鋪都干干凈凈。老人躺在床上,大睜兩眼,半張嘴巴。我們問候他,跟他說話,他應該是能聽明白——因為他時而笑(從臉部口型和眼睛上見出,不出聲),時而欲淚,還似簡短地一兩聲哭。只要我們說話中有“告別田賦鼎”音節出現,他就顯得很激動。聽到閆起磊的說話聲也激動(幾年前閆起磊曾采訪過他)。 我把他鑄“告別田賦鼎”的影響、孩子們鑄感恩鼎及兒媳要求入黨的事,聯系起來講給老人,老人突然更加激動,淚水奪眶而出。 白路燕拿餐巾紙,細心地給老人擦凈,邊擦邊說:“爸您放心,我們將來要把‘幸福尊’也做出來,實現您老人家的愿望……” ( 編輯:tln ) |
“告別田賦鼎”的后續故事
來源: 發布日期:2023-08-18 打印

- 上一條:活著,那就好好活
- 下一條:廟底溝遺址是怎么被發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