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文增展示他制作的“丹鳳朝陽”盧氏面塑作品 資料圖 連日來,靈寶市陽平鎮橫澗村面塑藝人李列珍正忙著為鄉鄰嫁女兒做面塑產品,80多個色彩艷麗、精巧別致的小花饃熱氣騰騰一出鍋,便讓人垂涎三尺,其中形體最大、造型獨特的龍鳳花饃更是格外吸睛。 在和靈寶地域相鄰的盧氏縣,面塑藝人李文增也時不時地做一些面塑產品。他的面塑作品以祭祀面塑為主,有著獨特的風格,曾多次應邀參加省、市有關民間文化展覽創作活動,先后被多家媒體報道。 以面為媒,調成不同色彩,用手將面塑造成各種栩栩如生的形象,即為面塑。面塑在三門峽地區歷史悠久,流傳極廣,其中以靈寶市和盧氏縣的面塑最具代表性。靈寶面塑和盧氏面塑均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如今在尋常百姓家,每逢紅白大事,經常能見到各種面塑作品。 形神兼備 各有特色 靈寶面塑種類很多,其做工精細,色彩艷麗,形神兼備,堪稱一絕,最好的要數婚嫁用的糕花。當地風俗,婚嫁吉日,男女雙方都要請能工巧婦捏糕花,相互饋贈。 據靈寶市省級面塑傳承人常亞娥介紹,男方送給女方的糕花是“平花”,即面花直接做在糕上,不染色,寓意男方樸素、結實。女方回送男方的糕花是“高花”,是把捏好的面花染上各種顏色,用竹簽插在面糕上。糕花中間一組叫主花,四周是飛禽走獸、花鳥蟲魚等,寓意女方美麗手巧、婚后幸福。 “制作時,要在中間做一組較大的面花,如龍、鳳、蓮花、牡丹等,取其‘二龍戲珠’‘太子坐蓮’‘鳳戲牡丹’之意。”常亞娥說,她們常常使用繡花針、梳子、剪刀等工具來刻制花紋、輔助造型。造型做好后用竹簽插在面糕上入鍋蒸熟,蒸熟出鍋后還要調制各色染料,涂上顏色后,各種形象栩栩如生。 盧氏橫跨黃河、長江兩大流域,盧氏面塑也兼具了多種面塑的藝術特點和優良工藝,其色澤鮮艷、造型優美;體積較小、便于攜帶;材料便宜,成本低廉。 被譽為“豫西新面塑”第一人的李文增介紹,盧氏面塑已基本形成體系,每個門類都有多種代表,把它們分為五大類,分別是:生猛海鮮類、四季仙果類、四季蔬菜類、四季花草類、五毒珍品類。制作時,需要剪刀、刀、鑿子、搟面杖、木梳等器具。盧氏面塑從體積上看,可分大小兩類;從顏色上,可分為生面著色和無色熟蒸兩類。生面可以著色,不可食用,熟面不著色,可食用。著色的面塑祭品,加入特殊的成分,不開裂、不變質,可以保存半年以上,是一種極好的民間工藝品。 歷史悠久 世代傳承 “靈寶面塑由來已久,據考證明清時期已有。”靈寶市文化館副館長黃清華介紹,面塑在靈寶農村非常普遍,早期被人們用作正月十五趕會“曬神”的祭品。參加廟會的人,常常輪流主持廟會,輪到哪戶人家,其就把當地的“巧巧”(面塑藝人)請到家里捏“窩窩”,也就是面塑。做好后分別插在用麥草扎成的三個草塔上,擺在廟院中供神享用,祈求四季平安、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后來兒女婚嫁、小孩百日、老人祝壽乃至設屋上梁,都用面塑作為禮品饋贈親友,討個歡喜和吉利。 據悉,靈寶面塑于2015年被命名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盧氏面塑民間俗稱面花,又稱“窩窩”。盧氏縣文化館館長李培介紹,資料記載,清朝末年,面塑老藝人高哲貴會帶著簸筐大的花饃(30斤面一個)參加一年一度的盧氏城隍廟會。后來,老藝人高炎如繼承了這項祖傳手藝,和老伴一起把面塑工藝傳承至今。其面塑遠銷于河北、安徽、陜西和河南多個城市,聲名遠揚。 盧氏面塑可分為婚慶、祭祀兩種。祭祀面塑又分為死花、活花、靠山。死花、活花按寓意可分為魚戲蓮、雙龍戲珠、鳳凰戲牡丹;靠山按寓意可分為:干枝梅、鳳凰戲牡丹、松鶴延年,其于2021年被命名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緊跟時代 創新發展 多年來,靈寶面塑產品在城市糕點的影響下也有了一些創新發展,如結婚花饃中間制作“雙喜”圖案,慶壽花饃中間制作“壽”字,生子花饃中間制個大胖娃娃,逢年過節的花饃中間制“福、祿、壽”、“連年有余”、“豐”字等,喪事花饃中間用個“奠”字等,花饃工藝更加豐富,以適應新時代人們的需求。 近年,常亞娥在家鄉的西閻鄉一中建起教學基地,給學生們講述靈寶面塑的歷史價值、制作工藝等知識,培養學生對非遺的興趣。“我還在思索,如何讓面塑產品更易保存,像餃子那樣,做成產業,進而賣到更遠的地方。”常亞娥說,這是她努力的方向。 盧氏縣近年來組織傳承人參加各地區的面塑交流賽、展演等活動,為傳承人提供相互交流的平臺,提升盧氏面塑的知名度。“我們還組織人員將盧氏面塑作為文化產業進行開拓,進而逐步形成網絡銷售體系,打造非遺致富模式。”李培說。 李文增還計劃籌建盧氏面塑傳習所,既能實現保護傳承的目標,還可以拉長盧氏旅游產業鏈條,豐富文化產業內涵。同時,他在保護和傳承盧氏面塑的基礎上加以創新,賦予產品時代元素,開發既能觀賞又能食用,且能長久保存的系列產品,實行訂單化生產加工,進而培養和安排農村富余勞動力就近就業,增加和穩定群眾收入,促進鄉村振興,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豐收。 ( 編輯:tln ) |
面團塑萬象 匠心護傳承
本報記者 李博
來源: 發布日期:2023-08-29 打印

- 上一條:廟底溝遺址是怎么被發現的?
- 下一條:家鄉的老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