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put id="am64a"></input>
<label id="am64a"></label>
  • <tt id="am64a"><kbd id="am64a"></kbd></tt>
    <dd id="am64a"><input id="am64a"></input></dd>
  • <table id="am64a"><blockquote id="am64a"></blockquote></table>
  • 2023年09月18日
    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文化 > 正文

    家鄉的老屋

    作者 道在家中行
    來源: 發布日期:2023-08-29   打印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在中華傳統文化節日和民俗習慣中,清明、中元節、陰歷十月初一、冬至、除夕都是思祖先恩、念祖宗德的重要節日,也正是因為傳承幾千年的儒家禮節,祭祀也成為了寄托思念、遙寄祖先的一個重要儀式,雖說從未與太爺爺和太奶奶謀面,但是常聽父親回憶起太爺爺在世的經歷,父親說以往我們的家族是村里第一大戶,衣食豐足,太爺爺當時幫著地主階級種地,最后還得了一些良田,還去過東北等地做過生意,在村上還管過事,一直都是樂善好施、積德行善,喜歡幫助和善待他人,在村子里威望很高,太爺爺還有個兄弟,也常聽村里人說他們親兄弟感情特別好,一直到爺爺,再延伸到我父親這一代,家族可以說是比較興旺。到現在為止,家里面還保留有當時太爺爺買的縫紉機,我家鄉的堂屋一直都擺放著爺爺奶奶的遺照,每逢大型節日或他們的忌日,父母、姐姐以及我們這些晚輩會習慣放一些水果、點心等紀念他們,想起老人在世時的點點滴滴以及對我們的諄諄教誨,心里總會泛起感動,眼里時常泛起淚花。

      記得小時候,父親在縣城工作,父母,姐姐和我都在縣城生活,我在縣城鎮小學就讀,奶奶雖說去世早一些,父親也常常提起,我奶奶針線活可好,凡是親戚鄰居有喜事喪事,都是特別操心,她特別重視禮節。爺爺在世時,我父親基本上每年都會定期接他到縣城生活一段時間,父親平時工作比較忙,當時就委托大姐打理老家的田地莊稼,春天來臨的時候,萬物復蘇,莊稼植物也迎來了成長的旺盛期和歡快期,田地里的莊稼和雜草爭相生長和綻放光彩,父親就會騎著自行車載著我和母親回老家鋤草施肥,也正好可以幫著姐姐姐夫減輕一些負擔,那時候年少無知,哪里會知道這是干活,無非也就是到田地找樂子,少不了給大人們添亂,長大后,終于明白,家長們讓我們跟著去莊稼地,用意是讓我們體驗生活,讓我們了解生活和大人們的不易,更希望以此鼓勵我們好好學習,改變自己的命運。除了下地體驗,我和外甥還會叫上村里年齡相仿的小伙伴去村頭的河溝捉魚捉蝦,到坑邊玩水和泥巴,幾個人湊齊捉捉迷藏,跳跳皮筋,投一投沙包,彈一彈琉璃球,玩一玩紙疊方包,跳一跳山羊,雨天就和外甥、外甥女這些小伙伴在家翻一翻撲克,雖然我們80.90后當時沒有擁有現在小孩們瞬間就進入的網絡世界,但是總感覺我們的童年有數不盡的快樂,有數不盡的搗蛋頑皮怪異的玩法,還記得我家鄉的堂屋經常有小燕子在屋檐下搭窩棲息,小時候也調皮,就隨便找一支竹竿去挑燕子窩,記得有一次被爺爺發現,把我教育了一番,給我說到:很多人嘮叨燕子在家搭窩是好事是吉祥,不論大人們說的是不是迷信,也不能去毀壞這些對人類有益的動物。沒有小伙伴陪伴的時候,我們會纏著爺爺一塊玩耍,爺爺就會給我們講一些故事和發生在他身邊的家常,當時也聽不太明白,他時常還會給我們聊起他抗美援朝的經歷,回望那段烽火連天和英勇戰斗的歲月,爺爺作為家中的獨子,當時國家征兵,太爺爺知道國家有難,作為臣民,要不顧安危,都有責任和義務沖到前線為國家做出貢獻,所以太爺爺也一直鼓勵爺爺去朝鮮戰場揮灑熱血,從此爺爺走上了舍己為人、保家衛國的堅定道路,這是我們家族永久的驕傲和記憶。當時爺爺是一個炮兵連的班長,爺爺說基本上都是打的游擊戰,朝著敵人放出一輪炮轟后,立即就會再換一個地方繼續打,我們可想而知槍林彈雨的真實場景,有多少志愿軍戰士犧牲在了異國他鄉,就是這些革命前輩用生命和鮮血鑄就了國家堅固的安全防線,他們負重前行才換來了我們廣大人民群眾和子孫后代的幸福久安,讓我瞬間想起小學語文課本學習的《最可愛的人》,相信他們是上天派來的人間正義使者,生來為保衛國家,除盡人間妖魔鬼怪。后來聽父親說,抗戰期間,在我姑爺爺的帶領下,我奶奶和父親還專門坐火車去朝鮮看望過爺爺,還算有幸的是,可能也得上天和祖宗的護佑,抗美援朝結束后,爺爺福大命大,安安全全、完完整整從部隊退役回到了多年未觸摸的故土,住進了家鄉的老屋。每逢過年過節都會有縣、鄉領導去家中慰問看望,給老人拿一些慰問金和禮品,更多的是認可和祝福,每月定期給老人發工資待遇,確保安度晚年,國家的政策確實也深得民心,始終銘記著這些老兵對國家的貢獻和犧牲。

      到夏天農忙時,我們這些小孩也基本上都放了暑假,莊稼也基本進入生長的鼎盛期和成熟期,父母、姐姐我們會趕回老家收麥子,記得當時還是人工用鐮刀收割,大人們會起個大早,還稍微涼快一些,干活也沒那么受罪,但是到了快中午,無論太陽是如何暴曬炎熱,因為收成心切,每個人也都是全身心投入勞作,收割完麥子,就會用低板車拉到自家的農場,堆成一個麥子垛,然后挑一個好天氣,把麥子垛攤開,用脫粒機打麥,提高了很高的效率,打麥過程中會出現脫皮不徹底或者不干凈的情形,還會在農場找一個風口進行揚塵吹凈,最終整理入袋,看著爺爺、父親、母親和姐姐們忙碌的身影,雖說身體是勞累的,但是燥熱的天氣和疲憊的狀態依然沒能掩蓋住他們對于豐收的喜悅,累并快樂著,我們小孩也沒閑著,就到田地里拾一些殘留下的麥穗頭,幫家里一些小忙,這些經歷和體驗也讓我們真正逐漸體會到“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寓意。還好是隨著農業機械化程度的提高,記得上小學5年級的時候,家里是第一次雇傭聯合收割機收麥,也是童年來第一次見到那么大的農用機械,基本上不停歇,連夜作業,接著完成一家又是一家,當時就很好奇,不由感嘆科技的神奇力量,真是省了很多的人力物力。收割結束后,很快就該播種,我小時候也經歷了多人拉犁播種,還掌扶過犁把的方向,大人就在前面用盡全身力量去拉,當然還有的家庭用牛等牲口借力耕種,再到后來,拖拉機+播種機等機械完全代替了用人力去犁地耕種的局面。更有意思的是,我們夏天想吃西瓜,基本上都不用現金去買,而是用拾來的麥子去村街上去換西瓜。結束了一天的忙碌,晚上就好好歇一歇,到了飯點的時候,父母和姐姐提前切開西瓜、準備好飯菜,弄點小酒,一家老小就圍坐在老家堂屋外頭的八仙桌邊,長幼有序、夫婦有別,我們晚輩就給爺爺和父母拿碗筷,端飯菜,大家有說有笑,吃完晚飯后,過不了一會,家里院子里就陸陸續續來人,因為當時村里面沒有幾戶人家有電視,更不用說彩電,當時我家的黑白電視就放在堂屋正中央,也方便大家觀看,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段時間正在熱播《西游記》,那段時間家里的人最多,院子里坐著的,站著的,全都是村里的老少爺們和街坊鄰居,這也許就是大人們常說的聚人氣。臨近夏收結束,大人們也不用那么緊張了,父親和姐姐也不想讓爺爺過于勞累,爺爺一般喜歡去村頭的樹蔭下乘涼,時而安靜瞌睡,時而坐在村里老頭老太旁邊看他們玩牌,有時候也會結伴去散步。我們這些小伙伴們也有了新的去處,特別喜歡去村里的河溝洗澡,那一頭扎進去真叫個涼爽,順便再帶上漁網,說不定就有幾條被圍獵。晚上出去乘涼,爺爺、姐姐會帶著我、外甥和外甥女去捉知了,在成片的小樹林里,我們拿著手電筒挨著去找,總是有滿滿的收獲,有時還會碰見一條小蛇,給我們突然來個驚嚇,甚至傳出喊叫聲,但還是特別開心,回到家就把知了放進鹽水一泡,第二天油炸,又是一道人間美味。

      時光如梭,流逝飛快,一轉眼間就到了秋天的季節,真的是秋高氣爽,碩果累累的好時節,老家堂屋前的棗樹也樂開了花,尤其是雨水過后,滿枝頭青紅相間的大棗看上去晶瑩剔透,莊稼地的大豆也已成熟飽滿,亭亭玉立的玉米稈也在向我們熱情招手,似乎也在向我們傳遞豐收的喜悅,承蒙大自然的恩賜,更要感謝家人的辛勤付出,村里的老老小小、家家戶戶都在為豐收忙碌,眼看著收割的大豆和掰過的玉米裝滿了好幾車,無意間就露出燦爛的笑容。陸續把玉米拉回家,爺爺、大姐、姐夫會把有些玉米掛在屋墻上晾曬,大部分都在院子里攤開,接下來的功課就是剝脫玉米粒,我們幾個小孩也能幫上忙,就這樣小麥磨成面粉蒸饅頭,玉米磨成玉米糊當粥喝,大豆磨成豆油炒菜吃,雖談不上大富大貴,卻也能衣食豐足,在農戶家庭,只要勤勞肯干,總是餓不著的,家庭成員和和睦睦、團結友愛更是會聚人氣和財氣,有時候父親在縣城下班回老家看望爺爺,改善一下生活,基本上每次都會讓我去叫我姑奶奶(爺爺的妹妹)來家吃飯,都在一個村子,特別方便。

      到了冬季,記憶當中小時候的雪比現在大很多,老家的河溝會結上厚厚的冰層,我們幾個小伙伴就約著去滑冰,下大雪的時候,更是不會閑著,出去打雪仗、堆雪人,為街坊鄰居掃出一條路,有時候還爬到屋頂掃雪,周末拾來一些干木頭在露天生火,既能盡情玩耍又能取暖,那時候最盼望的就是放寒假過年,我們80.90后這一代人深有感觸,小時候的年特別熱鬧,過了臘月二十三,做完寒假作業,我們就喜歡跟著大人去趕個年集,街上各個角落早已擺滿了各種年貨,商販們大聲吆喝著叫賣,煙花鞭炮、春聯、瓜子糖果、葷菜、青菜、小吃、新衣服等成了我們青春年少歲月里的時代標識,集市和街道上的車輛行進都比較困難,大家都沉浸在逛街的歡樂海洋里,準備好年貨,爺爺、父母和姐姐們就開始燒大鍋炸雞塊、排骨、帶魚、丸子、藕夾等食物,再用水煮點花生米,弄點其他蔬菜,蒸好饅頭,和好韭菜雞蛋和羊肉餃子餡,然后給家里來個大掃除,貼一貼春聯。應該說中國年是咱傳統節日里最大的“感恩節”,無論親友身處何方,他們都是歸心似箭,“回家”兩個字深深扎根腦海,只為了親情的團圓。除夕當天,家里上午就開始和面包餃子,吃完午飯,爺爺就帶我們上墳禮請歷代祖先回家過年,到了晚上,我們一家四世同堂高高興興一塊吃年夜飯,然后就圍坐在堂屋的電視機前看看春晚,一直到零點報時,還會收到長輩給的壓歲錢,我們幾個小孩又興致勃勃地放一些煙花和鞭炮,綻放的全部是希望和憧憬,企盼家人吉祥如意、幸福安康、心想事成和和睦睦。從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期間,基本都是隨著大人走親串友拜年,平時大家都在各自忙碌,所以那時候的春節也就成了親朋好友相聚往來最密切、思想情感交流最深入的時間,有啥困難也都相互訴說幫忙,也許這才是過年乃至人生的真正意義。

      2010年元旦前,那時我正在讀大三,84歲高齡的爺爺得了一場病,住進了醫院,父親、姑姑和我都陪伴在他的身邊,經過治療也沒見好轉,醫生也不建議轉院,一向身體特別硬朗的爺爺再也沒有睜開雙眼,不過爺爺走的很安詳,永遠地離開了我們,走完了他光輝而又安穩的一生。自從那年冬天,我們家人再也看不到了以往的場景,更無法選擇讓時光倒流,那時候只是心痛,現在想來更加驕傲,驕傲的是爺爺的人生就像是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既有他春天繁花似錦、勃勃生機和價值綻放的青春年華,又有他夏日驕陽似火、熱血澎湃和奮勇殺敵的為國奉獻,還有他秋日教育子孫、傳承家風和人生圓滿的碩果累累,一直到他人生冬日的落幕,卻又給了我們子孫重新走向另一個春天的動力和信心,又是一個開始,又是新的輪回,在祖先的血脈和時間的長河里,我們秉承他們的遺志繼續前行,我和大姐的兩個孩子也相繼完成大學學業,各自走向了理想的工作崗位,村子還有人在說我家的風水好,一家出了3名大學生,都有了理想的就業環境,我后來才明白,這都是祖祖輩輩多少代的心血和努力形成的一種家風,它無形中影響了我們后代的思想、意志和人格,讓我們人生有了方向和指南針,照亮了我們生命前進的道路,當然我們都是平凡的家庭,且看圣賢家族更是如此。隨著近幾年農村城鎮化的加快,我們的村子被列為了產業集聚區發展范圍,一些民營企業也陸續入駐,我們村民原有的耕地上面逐漸壘起了廠房、企業、學校等,再也沒有了記憶中的勞作畫面,緊接著就是棚戶區改造,一家一戶一院子的場景也將不復存在,我們老家的父老鄉親都搬進了統一規劃的社區樓房,家鄉的老屋也就形同虛設,等待的將是拆遷,現在老家的院子早已雜草叢生,看不到以往的炊煙和生機,更是看不見麥稈垛和掛在老屋墻上的玉米,它成了一個標識和記憶,祖祖輩輩繁衍生息和奮斗的地方將永遠封存在我們這些子孫后代的腦海里,我時常還會翻開爺爺奶奶到我們這中間4代人的合影和全家福,這也許正是一個時代春天秋冬的更替與落幕,也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傳承和更迭,我們80后、90后這一代剛好在這個卡點,也見證了國家的快速發展,隨著時光的流逝,小到個人、家庭,大到社會、國家,相信又會走向下一個輝煌。


    ( 編輯:tln )
    <input id="am64a"></input>
    <label id="am64a"></label>
  • <tt id="am64a"><kbd id="am64a"></kbd></tt>
    <dd id="am64a"><input id="am64a"></input></dd>
  • <table id="am64a"><blockquote id="am64a"></blockquote></table>
  • 久久这里只有国产中文精品视频,麻豆一区无码自拍,2021最新国产在线人成,东京热久久久无码